2016年12月21日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基金公會」)就香港與內地零售基金投資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若港交所推出一個線上平台供投資者買賣基金,81%的內地投資者表示會有興趣使用該平台。香港投資者中則有51%表示會使用該平台。
基金公會委託善美佳(Cimigo)於2016年10月進行投資者調查,調查旨在了解香港及內地投資者對基金交易流程、「機械人理財顧問」/數碼渠道的看法。
在受訪的內地基金投資者當中,嬰兒潮世代最熱衷使用該平台:93%表示有興趣使用。而受訪的香港基金投資者當中,Y世代對這類平台的興趣最大,達59%。(見表一)
表一: 使用一個由港交所營運的基金平台的熱衷度 |
| 香港投資者 | 內地投資者 |
嬰兒潮世代 (52歲或以上) | Gen X (35-51歲) | Gen Y (30-34歲) | 嬰兒潮世代(52歲或以上) | Gen X (35-51歲) | Gen Y (30-34歲) |
首兩項 | 44% | 52% | 59% | 93% | 71% | 79% |
非常可能 | 6% | 10% | 12% | 28% | 31% | 12% |
有可能 | 38% | 42% | 47% | 64% | 40% | 68% |
不置可否 | 38% | 43% | 36% | 6% | 27% | 19% |
不太可能 | 14% | 4% | 4% | 1% | 1% | 1% |
非常不可能 | 4% | - | 1% | - | - | - |
受訪者表示有意使用該平台的三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相信這平台會較方便、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及省時。
受訪者認為該平台收取的佣金應較傳統渠道至少低三至五成。
較有保留的投資者則主要是擔心安全問題。其他提到的關注點包括他們認為平台無法根據他們風險/回報要求去推薦合適產品;平台令他們無法與投資顧問商討費用事宜。
對「機械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的看法
「機械人理財顧問」是指那些能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意見及組合管理服務,過程極少、甚或完全毋須與自然人互動。較多內地投資者有聽過「機械人理財顧問」這個概念,佔受訪者的54%,香港投資者中則只有22%聽過。
內地投資者普遍更樂於使用「機械人理財顧問」,當中74%表示可能會使用這項服務,但只有35%的香港投資者表示會考慮使用。
不同年齡組別的態度亦有差別。在受訪的內地投資者當中,嬰兒潮世代最傾向使用「機械人理財顧問」技術,88%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可能會或有可能使用這項服務,而Y世代及X世代的比例亦高達74%及61%。在香港投資者的各組別中,有意使用此種技術的平均不足50%,比例以嬰兒潮世代最低。
表二: 有否聽過「機械人理財顧問」 |
| 香港投資者 | 內地投資者 |
嬰兒潮世代 | Gen X | Gen Y | 嬰兒潮世代 | Gen X | Gen Y |
有聽過 | 15% | 26% | 26% | 63% | 49% | 50% |
沒有聽過 | 85% | 74% | 74% | 37% | 51% | 50% |
使用「機械人理財顧問」的熱衷度 |
首兩項 | 30% | 32% | 45% | 88% | 61% | 74% |
非常可能 | 3% | 5% | 6% | 33% | 29% | 24% |
有可能 | 27% | 28% | 39% | 55% | 33% | 50% |
不置可否 | 45% | 57% | 44% | 12% | 30% | 25% |
不太可能 | 19% | 9% | 9% | - | 9% | 1% |
非常不可能 | 6% | 2% | 2% | - | - | - |
兩地投資者願意使用「機械人理財顧問」的兩大原因是「省時」及「方便」,其次是認為「機械人理財顧問」提供的意見更為客觀。
至於為何部分投資者對使用「機械人理財顧問」卻步,原因則略有差異。
香港投資者較重視在交易流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們估計「機械人理財顧問」缺乏與自然人互動,故不太熱衷:49%的香港投資者表示作出投資決定前,必須與客戶經理/投資顧問談論。42%的受訪者認為服務不夠個性化,44%表示缺乏人與人互動令他們沒有安全感,有受訪者指出在交易中途出現問題/錯誤不知道如何處理,亦不知向誰求助。上述因素皆反映香港投資者較重視人與人互動。
經網上渠道認購 (互聯網vs.智能手機)
根據調查,54%的香港投資者及78%的內地投資者(在過去十二個月內) 最近一次認購基金時曾在網上進行。(表三)
表三: 在最近一次認購基金時使用網上渠道 |
| 香港投資者 | 內地投資者 |
網上渠道: | 47% 7% | 60% 18% |
面對面 | 43% | 21% |
其他 | 3% | <1% |
不過,各組別之使用存有差異,內地的X世代比其他組別更普遍使用網上渠道。(表四)
總的而言,透過線上進行基金交易的受訪者當中,普遍是透過互聯網,而非手機應用程式來進行。
表四: 在最近一次認購基金時使用的渠道 |
| 香港投資者 | 內地投資者 |
嬰兒潮世代 | Gen X | Gen Y | 嬰兒潮世代 | Gen X | Gen Y |
互聯網 | 44% | 47% | 51% | 27% | 83% | 71% |
手機應用程式 | 2% | 7% | 13% | 22% | 13% | 19% |
電話 | 1% | 2% | 3% | 0% | 1% | 0% |
面對面 | 53% | 43% | 31% | 51% | 3% | 10% |
其他 | 0% | 1% | 1% | 0% | 0% | 0% |
有關投資的資訊來源,香港投資者較依賴投資顧問。44%的香港投資者表示主要資訊是來自客戶經理,但只有28%內地投資者以此為主要的來源。
內地投資者比香港投資者更多依賴網上資訊:22%的受訪者指出,基金公司﹑銀行或投資顧問提供的網頁是主要資訊來源(vs 14%的香港投資者)。而15%的內地投資者則視網上討論為主要資訊來源,但只有8%的香港投資者以此為主。
在回顧是次調查結果時,基金公會主席柏智偉先生(Arthur Bacci)稱:「調查結果能讓業界更了解基金投資者的需要及行為。我們會深入研究調查結果,從而找出能夠繼續完善投資者體驗的地方。」
「其中主要一環是有關港交所推出分銷基金平台的建議,基金公會對此全力支持。過去兩年,基金公會與港交所及券商保持密切聯繫,期望來年能取得更大進展,令香港不會落後於其他市場。」柏智偉先生續道。
調查結果顯示網上及數碼渠道現已成為基金交易的重要渠道。隨著科技進步,投資顧問元素亦將會提升。
「基金公會於明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與監管機構及業界緊密溝通,進一步簡化基金銷售流程及釐清有關網上交易的監管要求,包括但不限於釐清招攬行為/建議和合適性等的定義。」
「我們的目標是開拓更多渠道讓投資者更易接觸基金﹑降低買賣成本和完善投資者體驗,讓香港和內地投資者能更有效使用基金投資來配合他們的退休及其他理財需要。」柏智偉先生總結。
註:
- 調查分兩部份:量化及非量化。善美佳 (Cimigo) 先進行五輪焦點小組討論;然後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超過950位來自香港及內地的投資者,香港投資者佔約七成,而後者則佔約三成。
- 是次調查的受訪者需要符合以下條件:現時或在過去十二個月有投資零售基金的經驗;並曾自行作投資決定或曾參考銀行/獨立投資顧問的投資建議。其中不包括只經由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或投資相連保險產品投資於基金的人。
- 有關建議之交易所基金分銷平台,可參閱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的討論文件: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panels/fa/papers/fa20160322cb1-686-4-c.pdf
- 基金公會擁有70間基金公司會員及海外公司會員,另有62家包括信託人、會計師及律師等參與基金成立及行政工作的專業機構為附屬及聯席會員。
(完)